2023自考马原理必背知识点思维导图整理
自考马原属于自学考试公共课中的一门必考课,难度不算很大,自考考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将马..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分复杂的内容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来,然后再理解记忆,这样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
马原知识点思维导图
1. 1.哲学概论
1.1. 哲学的基本概念
1.1.1.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1.2. 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应和把握
1.1.3.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1.4.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普遍的根本方法
1.1.5.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1.2.1. 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
·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基本依据
·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统一性
•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1.3. 哲学的基本派别
1.3.1.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3.2. 唯心主义基本形态
· 主观唯心主义
• 人的感觉和意识是世界的本源或本质
· 客观唯心主义
• 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源
1.3.3. 唯物主义历史形态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
• 认为这些物质形态是运动变化的
• 从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源,实证科学
• 局限性
• ①机械性
• ②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片面,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 不彻底性(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是唯心的)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思主义哲学
• 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辩证基础上有机结合
• 是否承认事物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2. 2.唯物论
2.1. 物质
2.1.1. 物质观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涛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1.2. 运动观
· 概念
•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 运动时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 运动
• 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即事物的一般变化
• 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 静止
• 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物
• 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
• 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 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同种状态,二者同时存在
• 静止是运动的必要条件,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
•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一切事物运动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 运动的规律性
•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 规律具有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性
· 主观能动性
•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
•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时间和空间
•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和广延性或伸张行,是指物体的未知,规模和体积
•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2.1.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世界的本源是一个
·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多样性差异性又以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2.2. 意识
2.2.1. 起源
·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社会,并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作用
· 意识归根到底是物质世界的产物,意识的起源充分证明了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2.2.2. 本质
·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
·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2.2.3. 意识的能动作用
·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
· 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
• 不仅能复制当前对象,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 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控制
2.2.4.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2.5. 意识与人工智能本质区别
· 人脑和电脑的活动机制根本不同
· 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而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而人工智能不具有创造性
3. 3.辩证法
3.1. 两大观点(总的根本特征)
3.1.1. 联系
·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 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3.1.2. 发展
· 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
•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 实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
· 实质: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质变、是飞跃
3.2. 三大规律
3.2.1. 质量互变规律
· 质
• 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与事物直接统一的
· 质是人们认识区分事物的客观依据
• ①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②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③质和属性不可分,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则是质与它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 质变
• 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突变
3.2.2. 量
· 事物的数量、规模、大小、速度、程度等方面的外在规定性,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 量变
•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不显著的变化
3.2.3. 度
· 质与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的量的限度
3.2.4.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基本形态,任何事物发展都要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量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同时进行,相互渗透,非两个阶段
·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3.3. 否定之否定规律
3.3.1. 任何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 肯定方面
•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 否定方面
• 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3.3.2. 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实现的,事物发展经过两个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从而使事物发展表现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 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3.4. 对立统一规律
3.4.1.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4.2. 矛盾
· 事物内部两个方面即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
· 内因和外因
• 内因
• 事物发展的根据
•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本质,决定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基本趋势、发展方向
• 外因
• 事物发展的条件
•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 同一性
•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 有条件的,相对的
• 斗争性
•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斗争
• 无条件的,绝对的
• 对立双方即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再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普遍性
•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 特殊性
• 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 关系
• 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
•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针对事物中同时存在多对矛盾
•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 针对同一矛盾双方力量
• 两点论和重点论
3.5. 五大范畴
3.5.1. 现象和本质
· 现象
•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 分为真象和假象
· 本质
• 事物的根本性质和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 二者对立统一
• 现象是外部的,个别的,片面的,多变易逝,本质是内部的,深刻的,一般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
3.5.2. 必然性和偶然性
· 偶然性
• 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 必然性
• 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必然要发生的趋势
· 二者对立
• 二者在事物发展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不同
• 必然性支配地位,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 偶然性居于次要地位,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
• 二者体现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势
• 必然性是持续稳定的趋势
• 偶然性是暂时、不稳定的趋势
· 二者统一
•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体现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3.5.3. 原因和结果
· 原因
• 引起一定反应的现象
· 结果
• 由原因作用引起的现象
· 因果联系三个特点
• 前因后果
• 共变性
• 因果联系的本质是引起和被引起关系
·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 二者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 承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取科学认识的前提
3.5.4. 可能性和现实性
· 可能性
• 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 现实性
• 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 二者区别
• 已经实现和尚未实现
· 相互依存
• 可能性存在于现实性中
· 相互转化
• 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性
3.5.5. 内容和形式
·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中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多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形式。
· 两者关系
• 内容和形式相互区别
• 内容和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
•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
3.5.6.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 4.认识论
4.1. 实践
4.1.1. 概念
· 人们实现某种主管目的的客观活动
4.1.2. 基本特征
· ①客观物质性
· ②主观能动性
· ③社会历史性
4.1.3. 基本形式
· 生产实践
•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 社会实践
• 最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
· 科学实践
4.2. 认识
4.2.1. 发生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发展动力、目的
4.2.2. 本质
·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 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真正联系起来的中介
4.2.3.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2.4. 发展过程
· 感性认识
• 低级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 表面性直接性具体性
· 理性认识
• 高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 间接性抽象性
· 相互转化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 两次飞跃
•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条件:①掌握大量丰富的感应材料;②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加工创造
• 理性认识到实践
•
4.3. 真理
4.3.1. 概念
·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真理≠认识
4.3.2. 特性
· 客观真理
• 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于主观的客观内容
• 两层含义: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 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 绝对真理
• 包含着客观内容,无条件的、绝对的
• 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想无限发展的世界的接近,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相对真理
• 有待拓展,有待深化
• 有限性条件性
·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4.3.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真理的本性
· 实践的特点
• 联系主客观的桥梁
5. 5.历史观
5.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5.1.1. 社会存在
· 概念
•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知识等,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
· 内容
• 地理环境
• 人口因素
• 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
• 生产力
• 生产关系
5.1.2. 社会意识
· 概念
•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 内容
• 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
· 分类
•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划分
• 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 从社会意识的主体划分
•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5.1.3. 二者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5.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5.2.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 生产力
• 概念
• 表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范畴
• 生产力是社会改造自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 构成要素
• 劳动者
• 决定性因素,居主导地位
• 劳动资料
•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 劳动对象
· 生产关系
• 概念
• 表明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哲学范畴
• 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 构成要素
•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 最基本、基础
• 各社会集团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 产品的分配形式
• 消费关系
• 生产关系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结构
·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 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5.2.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 经济基础
• 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上层建筑
•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 分类
• 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
• 政治法律制度和实施
• 思想上层建筑
• 意识形态
• 核心
• 国家政权
· 二者关系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政治体制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理论依据
5.3. 阶级
5.3.1. 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是的必然产物
5.3.2. 阶级对立的实质
· 一部分人能占有那一部分人的劳动成果
5.3.3. 物质基础
· 剩余产品的出现
5.3.4. 直接原因
·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
5.3.5. 划分基础(标准)
·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的不同
5.4. 国家
5.4.1. 国家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统治的工具
5.4.2. 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将自行消灭
5.4.3.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5.5. 人民群众
5.5.1.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5.5.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5.5.3. 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5.5.4.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5.6. 人的本质
5.6.1. 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6.2. 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
5.6.3. 人的价值
· 社会价值
• 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做出的贡献
· 个人价值
• 社会对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程度
6. 6.政治经济学
6.1. 商品
6.1.1. 概念
·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6.1.2. 两种属性
· 使用价值
· 价值
• 本质属性
•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 唯一源泉
• 抽象劳动
6.2. 货币
6.2.1.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6.2.2. 职能
·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蕴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6.2.3.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中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6.3. 价值规律
6.3.1. 内容
·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6.3.2. 表现形式
·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6.3.3.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6.4. 资本
6.4.1. 本质
· 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6.4.2. 主要特征
·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资本是一种运动
·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6.4.3. 源泉
· 剩余价值
6.4.4. 有机构成
· 资本价值构成
• 不可变资本÷可变资本
· 资本技术构成
• 生产资料÷劳动力
6.5. 剩余价值
6.5.1. 源泉
· 工人的剩余劳动
6.5.2.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 绝对剩余价值
· 相对剩余价值
推荐阅读:
全国自考报名时间一般在几月 截止时间是几号
2023河北自考成绩什么时候查询 啥时候公布
湖北自考大专怎么报名考试2024
2024年4月成人自考时间 什么时候报名
自考什么时候报名2024年 报名时间是多久
成人专科自考报名流程 具体怎么考的
相关文章
自考马原属于自学考试公共课中的一门必考课,难度不算很大,自考考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将马..思主义基本原...
高中学历自考本科的考生可以参加自考专科的考试,然后报名自考本科考试,自考虽然没有前置学历的要求,但是...
2024年甘肃自考报名时间为3月3日起,甘肃自考实行网上报考考生可以登录甘肃考试教育院进行账号注册,...
2024年江苏自考考试时间在1月6-7日进行,考生大概要考12-16门科目,每个专业的报名科目都是不...
中专自考大专的考生需要确定自己所在省份的报名时间,然后登录各地自考网上报名网站注册账号,然后根据网页...
成人自考考生需要在考试教育院填入自己的个人信息,进行账号注册,然后根据考试教育院的提示进行报名缴费即...